
郑康立医师
摘要
类固醇药物治疗范围极为广泛,且疗效迅速,但其副作用极大,文献上虽有明确记载,西方医学至今仍无有效缓解与戒断方法。
类固醇的副作用,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一、过量或长期服用类固醇,导致的如医源性库欣氏症候群 ( Cushing's syndrome ),及各种疾病症象。二、长期抑制ACTH分泌,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衰竭之类固醇危象,如艾迪森氏症( Addison's disease )。三、骤停类固醇药物产生的原发病情反跳,及血中浓度降低的各种症状。
本文以长期实际治疗体会,探讨中医对类固醇副作用的辅助治疗,分别就四个问题来探讨:一、皮质类固醇的生理功能。二、人工类固醇制剂的应用范围及副作用。三、中医对其副作用的预防与治疗。四、应用类固醇注意事项。
并且依中医「辨证论治」法,分别类固醇对不同器官组织的不同副作用,叙述中医药的分型,分别不同方剂加方以辅助治疗,阐发中医药对于类固醇各阶段副作用的预防、辅助治疗、及戒断。在正确的辨证论治下,几乎没有副作用,可弥补现代西医学的不足。
病案举例
以下五例,是门诊常见类固醇药物产生的各种副作用,及骤减类固醇剂量的病情反跳,甚至发生危象。
《病案一》
老翁75岁,因皮肤病十多年长期注射类固醇及服抗组织胺,来院求诊,体形浮肿,疲倦虚弱,高血压,糖尿病史,皮肤薄且暗沉,血色条纹多,紫斑遍布,舌质红绛无苔,下脉青紫,病人主诉多年为皮肤病所苦,近约3日即注射一次方能抑痒,经3周水煎中药治疗,改善程度病人相当满意,第1次就诊时,即再三嘱咐不可骤停类固醇治疗,但病人第1周即自停,且蓄意不告知,第五周突然感染肺炎,随即引发败血症后不治死亡。
《病案二》
老妇71岁,轻度糖尿病,2年前因于一日间食过多龙眼,第二日突发暴聋,西医师给高剂量类固醇治疗,症状改善,但停药后一年间,听力仍快速退化至几近耳聋,且行动渐迟缓,臀腿肌肉萎缩无力,走路常因脚尖抬高不够而绊倒,心清,但对自己前一夜所做事常无记忆,病人因此担心来院求治中医,经治疗后渐渐改善。
《病案三》
女童11岁,因三个月大始发气喘,之后稍遇寒流或感冒即发喘鸣,长期西医治疗,经介绍来诊,见其瘦小畏缩,发育迟缓,约如5-6岁大,全身皮肤色黑如黑人后裔,其父母以为是其祖某代之基因遗传,经半年治疗后,渐渐白胖长高有活力,早已停西药且完全无发作气喘,再过半年调养,亭亭玉立,肤白皙,且追踪二年,仅某次运动会赛跑后急灌冰水发一次气喘,此外身体健康且不易感冒。
《病案四》
女童9岁,血小板再生不良之恶性贫血,长期血小板约3千,医给类固醇2日服1粒,可维持8千左右,但常无预警重感冒,感冒即全身出血瘀斑,医即给短期高剂量类固醇,血小板骤升至7-8万,出血可控制,停药即迅速回落至3千,经来诊所治疗6个月期间,仅初期治疗尚有一次感冒出血,但家长续给中药,无回西医治疗,之后类固醇渐减至1周1粒,且血小板稳定成长至5万上下,仅偶尔轻度黄鼻涕,未曾再出血,病童原体形肥胖,动喘,面垢如油,毛发粗黑,肤晦暗,现长高且身材比例佳。
《病案五》
男童12岁,3年前因肾病综合征,长期服高剂量类固醇至今,虽已小学六年级,但身高却如小学一年级,中心性肥胖,动则喘甚,疲倦,颈缩,面晦,大量蛋白尿,每日仍服8粒类固醇,其母带来中医求诊,初期3周自觉体力改善,蛋白尿亦稍减,但恰因其主治医师出国,新的医师认为类固醇剂量太重,骤减成日服4粒,病童母亲不以为意,并未告知中医,随后病情急速加重,或重感冒,或肾膀胱炎,或疲劳虚弱,或蛋白尿更飙升,西医师未察是因减药过快,反而叮嘱因服中药所致,令病童家属畏惧,直到原主治医师回国,将类固醇恢复原来剂量,但因其对中医不了解,再三嘱咐家属单纯西医治疗,不可再给予中药。
**以上五例:
病例一,是老年人骤停类固醇,因感染严重性增加,而产生肾上腺萎缩之危象。
病例二,是类固醇导致脑部及周边神经及肌力的损伤。
病例三,是气喘儿长期以类固醇治疗,抑制生长,致发育迟缓。
病例四,是以类固醇增强造血,但产生医源性库欣氏症。
病例五,是骤停类固醇之症状急速恶化及感染严重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