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康立医师
壹、肾上腺皮质
一、肾上腺皮质生理
肾上腺大致分为二层,外层为皮质,占90%,中心为髓质。肾上腺皮质又可分为三层,最外层分泌醛固酮 ( Aldosterone ),中层及内层分泌皮质醇( Cortisol )及性激素 ( 包括睪酮和雌二醇 )。(1)
在基础状况下,肾上腺每日分泌15-30mg皮质类固醇,清晨4-8点钟时分泌最多。精神受到极大压力时,分泌量可增加十倍。(2)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一) 应激 ( Stress )
机体在遭遇各种有害刺激时,可引起肾上腺皮质机能变化。如剧烈疼痛、创伤、烧伤、出血、中毒、休克、严寒、高温、手术、麻醉、感染、恐惧、低血糖等压力,均可引起脑垂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继使肾上腺皮质激素 (尤其糖皮质激素 )大量分泌,此应激反应对人体生存保护起重要作用。
若肾上腺皮质储备功能不足,则抵抗力低下,并易在上述压力应激状态下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极易死亡。
(二) 调节三大营养物质代谢
1、糖类
促进糖原新生,增加肝糖储备,抑制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并刺激胰脏分泌升糖激素,使血糖升高。因此糖皮质激素是胰岛素的对抗激素。
2、蛋白质
促进蛋白质分解以制造葡萄糖。
3、脂肪
动员脂肪,使血中脂肪酸增加。皮质醇增多症患者,由于脂肪分解加速,使四肢脂肪减少,另一方面由于血糖增高,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多,胸腹部及面部脂肪对胰岛素较敏感,合成较多,引起月亮脸及中心性肥胖的体型,及所谓脂肪重分配。
(三) 免疫方面
使溶解体(lysosomes)稳定而抑制发炎反应,抑制免疫反应,抗毒素,抗过敏,抗休克,抑制周边血中嗜酸性白血球,增加嗜中性白血球。
(四) 淋巴系统
减缓胸腺、脾脏和淋巴结节中的淋巴组织增生,即减少循环淋巴球与嗜伊红性白血球的数目,并使淋巴组织减少,抑制纤维母细胞,减少胶原质合成。
(五) 促进造血
刺激红血球、血红素、血小板产生。
(六) 骨骼、肌肉方面
减少钙从肠道吸收,促进钙自肾脏排泄;抑制骨生长,基质生成及钙化;在生理量时,维持肌肉力量,过量时则引起肌肉萎缩。
(七) 消化系统
增加胃酸及胃蛋白酶、胰液的分泌,促进食欲;抑制胃黏液分泌,使胃黏膜保护力降低。
(八) 神经系统
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九) 水分与电解质
调节水与电解质代谢,利尿,排钾并促进水及钠离子的重吸收。
(十) 心血管方面
加强各种升压药对血管平滑肌的作用,加强心肌收缩力。(2) (3)
贰、人工类固醇
一、人工类固醇制剂主要应用治疗范围
各种结缔组织病胶原质病(Collagen disease):如全身性红斑狼疮、硬皮症、多发性肌炎。
各种严重感染引起的中毒症状。
各种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枯草热,药物反应,过敏性休克。
皮肤病。脑水肿。败血性休克。结核病合并脑膜炎或浆膜腔积水。急性风湿热。
血液病:如急慢性白血病、再生不良性贫血。
何杰金氏病。其他淋巴肿。血钙过高症。
肾病症候群。痛风。溃疡性结肠炎。
多发性硬化症。慢性活动性肝炎。器官移植后之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如淋巴癌、淋巴细胞性白血病。(4) (5)
二、类固醇副作用及其病理机转
(一)消化性溃疡、出血、穿孔:
糖皮质类固醇能抑制胃黏液分泌,使胃黏膜保护力降低,干扰组织修补。并增加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故易造成胃肠之溃疡、出血、穿孔。
(二)低血钾:
促进肾脏留钠排钾,并促进水及钠离子的重吸收,易导致低血钾。
(三)感染:
1、抑制白血球之T淋巴球对发炎之反应,增加感染机会,降低免疫功能。
2、促使已治愈或静状的结核菌复活。
3、易感染霉菌,对细菌及病毒感染的机会及严重性增加。
4、类固醇治疗会遮蔽感染的症状,往往病情严重时才能察觉。
(四)抑制生长:
长期治疗可抑制儿童生长。
(五)脑及神经病变:
1、长期服用类固醇,初期兴奋,停药后会产生脑神经功能萎缩、退化。
2、类固醇会引起脑细胞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
3、周边神经损伤,无力、麻庳。
4、神经精神症状,如兴奋,失眠,行为与人格改变,神经紧张,易激动,甚至产生精神疾病。
(六)抑制脑下垂腺ACTH分泌:
若糖皮质类固醇用量超出生理补充量(即每日超过20mg Hydrocortisone或相当量的其他制剂)一周以上,脑下垂腺功能即受抑制。
(七)氮平衡成负数:
加速肝外蛋白质的分解,致蛋白质代谢速度过快,引起水分潴流或氮潴流,甚至引发氮质血症。
(八)皮肤萎缩:
1、皮肤变薄发亮,伤口愈合不良。
2、皮下胶原质纤维断裂,使皮肤出现裂痕。
(九)肌肉萎缩、无力:
肌肉无力,主要发生于上肢近端,停药后须数月后方能恢复。
(十)糖尿病:
促进糖原新生,增加肝糖储备,抑制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并刺激胰脏分泌升糖激素,使原有的糖尿病加重,潜伏糖尿病明显。
(十一)体重增加、浮肿:
1、脸部、颈部、躯干脂肪堆积,而周边脂肪减少,即中心性肥胖。
2、水与钠滞流,致全身性浮肿。
(十二)心脏衰竭:
心脏负担增加,易导致郁血性心衰竭。
(十三)高血压:
醛固酮制剂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刺激肾素 (Renin)分泌增加,致血压升高。
(十四)血脂过高、动脉粥样硬化。
(十五)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
1、抑制骨生长,基质生成及钙化。
2、减少钙从肠道吸收,促进钙自肾脏排泄。
(十六)肝肿大:
加速肝外蛋白质分解,促进肝脏氨基酸之摄取,在肝脏形成白蛋白或糖分。
(十七)医源性皮质醇增多症 (库欣氏症):
皮质醇在血浆中以结合皮质醇 ( Corticosteroid binding globulin, CBG )与游离皮质醇 ( 约1〜3% )二种形态保持动态平衡,妊娠或服用雌激素时,CBG增高,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时,CBG减少,但游离皮质醇皆无影响。但使用人工糖皮质醇制剂治疗时,血中皮质醇大大升高,远超过CBG结合能力,游离皮质醇亦升高,故可解释即使给与少剂量之类固醇药物,仍有明显的库欣氏症状。
注:医源性库欣氏症候群( Cushing's syndrome ):脸部变圆、变红,毛发变粗、颈部后下方脂肪变厚(即水牛肩),皮肤变薄,皮下小血管很清楚,碰触易出血瘀血,皮下脂肪变多,易出现红色条纹,特别在上臂内侧、大腿内侧及肚皮,但四肢末端肌肉痿缩,即中心性肥胖,疲倦,高血压,高血糖,面潮红,月经异常,阳萎,多毛,青春痘,水肿,多尿,低血钾,骨质疏松,抵抗力减弱,特别易受霉菌感染,甚至因细菌病毒感染而出现败血症、休克死亡。
(十八)肾上腺皮质萎缩、类固醇危象 (艾迪森氏症):
因糖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垂体之负反馈作用 ( Negative feedback mechanism ),长期大量使用类固醇制剂之病人,其血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增加,使ACTH 分泌减少,从而抑制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衰竭,停药后,会出现肾上腺衰竭机能不足现象,即艾迪森氏症。
注:医源性艾迪森氏症( Addison's disease ):衰弱,体重减轻,眉毛稀疏、面色腊黄、阴毛及腋毛脱落、月经异常、胃口不佳,易腹痛,恶心,呕吐,下痢,便秘,人格变化,精神错乱,关节痛,肌肉痛,听味嗅觉等迟钝,低血压,低血糖,性欲减退,阳萎,皮肤变黑。此病人除有肾上腺皮质激素低下外,甲状腺激素及性腺激素亦常同时低下。平时的分泌不足,若遇压力,如手术或生病,身体须要较多之皮质类固醇,即明显不足而产生发烧、低血钠、低血糖、恶心、呕吐、意识不清,严重时造成休克、甚至死亡。
(十九)其他:
月经不调,多毛症,青春痘,面部潮红,阳萎,白内障,多尿,易瘀血。(3) (6)(7)
三、类固醇产生之脑神经病变
(一)服用过量时会产生之脑神经病变:
1、忧郁型:
忧郁低潮,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疲劳倦怠,由于病人会并发电解质异常、糖尿病、高血压等,因此可能有意识混乱、幻听、幻视、幻觉、妄想等。
2、焦躁型:
欣快、躁动、不安、喜言、失眠、冲动、甚至夸大妄想。
(二)长期服用类固醇致肾上腺萎缩之脑神经病变:
疲倦,呆滞,昏睡、忧郁、恶梦、胃纳差。(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