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康立医师
壹、肿瘤热概述
一、肿瘤病人发热
肿瘤病人临床常见发烧原因包括:感染、药物热、肿瘤热、化放疗副作用、输血反应、自体免疫疾病、急性肾上腺功能不全、急性痛风发作、嗜中性球低下…..等。
二、肿瘤热
肿瘤热是恶性肿瘤在疾病的某一时期,常会出现与感染无关,不明原因的发热。一般认为单核球及巨噬细胞是释放致热细胞激素主要来源,其他如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淋巴球等也都可以释放致热细胞激素,这些与感染引起发烧有关。肿瘤热可能是:肿瘤细胞自发性的释放cytokine内源性致热原(特别是interleukin-1和interleukin-6),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 何杰金氏症、肾细胞癌、肉瘤、其他固体瘤、心房黏液瘤等的肿瘤细胞本身也会释放这些内源性致热原,使病人发烧;或肿瘤过大或肿瘤生长迅速,发生缺血缺氧坏死;或肝转移、腹膜转移时;或治疗引起肿瘤细胞大量破坏,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等;另外,肿瘤细胞本身能分泌一些活性物质,如类癌产生5-羟色胺、嗜铬细胞瘤产生儿茶酚胺、肝癌细胞产生甲胎蛋白,以及许多肿瘤细胞能产生异位激素等,都可能促使脑部的神经细胞或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前列腺素E2(PGE2),进而干扰体温中枢,引起发热。
肿瘤热临床表现多以长期或反复低度热为主, 也有持续高热, 发热型态往往不规则,以下午或夜间发热为主。发热时患者多不伴有恶寒或寒战症状,仅自觉身热。血液检查中白血球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值大多正常。而且抗生素治疗无效, 对解热镇痛药反应较好。病患除了发热外,亦有全身痠痛、倦怠、食欲不振等。非类固醇类消炎止痛药虽可有效控制肿瘤热,但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肾功能不良、胃溃疡及出血等副作用。
三、肿瘤热与其他发热的鉴别
(一) 肿瘤热即使高热,但无特别实验室检查证据,而大多数疾病的发热均伴有白血球升高和血沉加快。
(二)肿瘤热不会觉得冷,而会觉得很热。体温一般在37.5-38摄氏度之间,亦可能高烧。
(三)肿瘤热应用抗生素和抗过敏药物无效,但应用抗癌药物可退烧。
(四)肿瘤热以Acetaminophen或Aspirin无效,但NSAID效果较好。
(五)肿瘤热时轻时重,可连续达数周以上,伴有感染时可出现连续高热,感染消除后仍会持续发热。
(六)癌症发热常为首发症状,其后才出现肿瘤增大。
贰、中医少阳热理论
一、少阳热理论的阐发与创新
少阳热理论是目前中医界可补救西医在发热症治疗瓶颈的一种有效方法。少阳热是西药退烧药退不下来的发热症,西药退烧药,可退阳明热、太阳热,但是对少阳热效果不大。
少阳热以发烧为最重要的指标,其热证的特点为:日哺发热,白天不发热,黄昏开始疲劳倦怠及发热,半夜温度最高,清晨热退身凉,出汗齐颈而出。
少阳主半表半里的范围包括:肌肉内的血管、血管层的表面、肌壁层里面、肌壁层里面的微细血管、腠理、细胞膜之间、肌肉与肌肉间腔隙均属少阳。所有细嫰组织(包括阴道、尿道、口腔黏膜、子宫内膜、鼻黏膜、眼睛角膜、结膜……)的感染、水肿、溃疡,在初起未化脓之前的热,也均属少阳热。抗原初进来,网状内皮系起动免疫系统,属太阳热;抗原抗体聚集,尚未出现全身性症状前,属少阳热。由骨骼肌振动产生的热属阳明热;由骨髓振动产生的热属少阳热。前述与发生少阳热有关部位的疾病,若出现热证为太阳热身重痛证,或阳明热肌热证,仍从太阳或阳明来论治。若出现高热,局部红肿热痛,焮热属表里三焦实热,用苦寒退热论治。
二、适用少阳热理论治疗的疾病
少阳热理论取渊于传统医学观念,结合现代医学在解剖学、病因学、病理学、诊断学的认识,并由临床治疗验证,所形成的一套理法方药具备的新中医理论。其具体的内容,包括热证特点、病变部位半表半里、疾病种类、实验数据、处方用药等方面的临床经验,说明如下。
(1)淋巴疾病
淋巴疾病主要包括淋巴发炎、淋巴结核、淋巴恶性肿瘤等,例如淋巴恶性肿瘤的发热是抗癌药也无法控制的发热证,但是运用少阳热理论确可有效治疗。
(2)各种血管病变
血管的病变包括主动脉瓣、心肌内膜、微细血管、红斑性狼疮、皮肌炎、雷诺氏证、五脏六腑的血管发炎、全身多血管性坏死性的发炎等等,所引起的发热;以及血管经过栓塞、化疗后造成的发炎、红肿、萎缩、坏死等,均属少阳热的治疗范围。而与血管炎相关的实验室资料,如过高的 PLT、LDH、CPK 等,亦均属之。
(3)免疫热、移植热
免疫疾病之发热,是过敏反应,属少阳热,如贝希氏症、红斑性狼疮、皮肌炎等。红斑性狼疮未使用类固醇之前的发热,用小柴胡汤加青蒿、知母、地骨皮、银花、连翘;输血热是因接受输血引起的过敏反应,是免疫反应,是抗体抗原反应所引起的发热,也是少阳热。药物过敏引起的热尚包括皮疹,若以表风热治疗无效时,当改以少阳热治疗。另抗癌药或钴六十照射,引发的过敏反应,亦属少阳热。肌肉溶解速度太快所引起的发烧、过敏反应,亦属少阳热。器官移植,如肾移植、肝移植,发生排斥热时,亦属少阳热。
(4)急慢性骨髓炎
骨髓炎,属骨蒸劳热,亦属少阳热。即使骨髓炎已化脓、溃烂,或发生骨髓肿瘤亦属少阳热范围。骨髓炎以青蒿、知母、地骨皮、黄柏、丹皮,每一味药剂量均八钱到一两,退热消肿效果非常好。若骨髓肿瘤诱发造血异常,亦属少阳热治疗法。
(5)神经热
神经性的发烧属少阳热,包括脑膜的发炎、脑肿瘤、动静脉畸型导致血管破裂等脑部病变;脑梗塞初起的发烧是少阳热;脑膜炎、脑膜的微细血管的发炎、阻塞或出血,均属少阳热;中风、糖尿病、尿毒引起脑水肿、或红斑性狼疮引起脑压高,是少阳热;结核菌初期脑转移造成脑膜炎、脑脓疡,均属少阳热;梅毒、淋病、性疱疹,若在性器官炎症阶段未得到控制,转移到脑部所引起的热亦是少阳热;脑部疾病,感染扩创与引流后的脑膜与脑组织功能病变,亦属少阳热;体温中枢、发汗中枢受干扰,放电异常导致的热痉挛,亦属少阳热;脊椎病变的热,如截瘫的神经性发烧,1 小时发冷、1 小时发热者,亦属少阳热。
(6)肿瘤热
肿瘤扩张过程,会分泌抑制人体抗病机能的酵素,当分泌过多时,与人体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发热,是少阳热;肿瘤被扑杀过程,所残存的细胞碎片,代谢出人体的过程所产生的废物,对人体的干扰,是少阳热;肿瘤初发或转移,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也是少阳热。
(7)痰饮热
痰饮热包括代谢废物、神经传导物质的异常分泌,如 Acetylcoline 过多或过少,均会导致痰饮热,但以过多引起的热占大部份,是少阳热;又如欧氏管、耳咽管内的感染发炎,亦属少阳热;即使已化脓或出血,仍可运用少阳热理论治疗。
(8)自觉热、情绪热、潮热、幻热
精神官能症、子宫卵巢切除后遗的潮热,属少阳热;截肢手术后患者主观感觉幻痛的发热是幻热,亦是少阳热。传统的阴虚发热,其发热方式符合少阳热特点。
(9)腔隙热
「腔隙」包括肌肉与肌肉之间(即「腠理」),内脏与内脏之间,脑与脑壳之间(即「幕」),肋膜、心包膜、纵膈腔、欧氏管、副鼻窦腔等均属其范围。当发生代谢废物干扰、或免疫复合体层积、或血块瘀积造成的发热或水肿,均属腔隙热或痰饮热,亦属少阳热,治疗均可以小柴胡汤或温胆汤为主方进行治疗。
(10)肝胆疾病
肝癌、各种肝炎初期在发热的阶段、日哺发热、盗汗、胸肋满胀,是少阳热;肝胆胰发炎初发均骨蒸劳热,日哺发热,亦是少阳热;柯沙奇病毒侵犯胰脏引起胰脏发炎,在胰脏是少阳热;若侵犯消化道导致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分泌代谢障碍,属阳明热,是宿食症,须通大便,清热解毒。
(11)结核性疾病
结核热,如肺、骨髓、输卵管、输尿管、输精管的结核菌转移到脊椎,都表现为少阳热。此际,中医用养阴退热加通经活络,用地龙、牛七、生杜仲、续断、骨碎补。
(12)热入血室
热入血室包括生殖泌尿道的发炎,例如阴道、子宫内膜、卵巢、摄护腺、膀胱内膜等,除了感染造成高热,腔隙间聚集很多的细菌病毒,令黏膜大量充血,属肝阳上亢,肝经郁阻,传统用龙胆泻肝汤;其初发均少阳热,所以《伤寒论》「热入血室」用小柴胡汤。
(13)特殊感染
许多地区性的特殊感染,为不明细菌或病毒引起地区性流行疾病,属少阳热。这些地区性的特殊感染证,即使热症已愈,为避免残留细菌病毒造成余热未清,必须再服药一段时间。
(14)疟疾、夏季热
疟疾的发热方式,是最典型的少阳热,所以历代均以柴胡汤系列来治疗疟疾。夏季热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成,体温中枢未能充份发挥调控功能所致,可由少阳热理论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15)顽固性的发热症
对于抗生素、类固醇、强力消炎止痛药反复使用,即使万古霉素也降不下来的发烧、发炎、红肿热痛,包括骨髓炎、肋膜炎、肋膜脓疡、肺脓疡、肺结核、骨髓结核、脊椎关节结核、输卵管、输尿管的结核、结核菌感染到脑部引起的发烧,或败血症性发热,均属少阳热。
参、肿瘤热的中医治疗
一、辨证与诊断
中医治疗恶性肿瘤发热,主要依其临床症状:长期或反复低热,,或持续高热,白天不发热,黄昏开始疲劳倦怠及发热,半夜温度最高,清晨热退身凉,出汗齐颈而出。发热时不伴有恶寒,仅自觉身热。西药退热药或抗生素无效。
二、处方
主方:小柴胡汤加方
【加减法】
热毒炽盛,高热不退:黄芩、黄连、黄柏加重
夜间热及盗汗尤甚:青蒿、知母、地骨皮加重
白血病、恶性淋巴瘤、肾细胞癌:黄柏为君
痰湿壅盛:水状,茯苓、泽泻;黏稠痰,陈皮、半夏、莱菔子、紫苑、款冬
喘咳:麻黄、杏仁
胸腔积液:麻黄、杏仁、防己、葶苈子
体痠痛:羌活、桂枝
食欲不振:陈皮、砂仁、内金、神曲
痛有定处:丹参、元胡、木香、乳香、没药、川七等酌情加入
虚倦乏力:黄芪、人参
皮肤灼热斑疹、鼻血、齿龈出血,舌绛,苔黄,脉数:生地、丹皮、紫草、茜草、银花、玄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