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康立医师
九、本态性肿瘤属瘀热症思想之微观理论探讨
(一)西医当代的肿瘤检测
1. 肿瘤血管新生
血管新生在于生长或发育或损伤的修复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在伤口愈合、女性经期、胎儿生长发育、断肢接合、脑中风等。
而肿瘤的血管新生,会是肿瘤从休眠期转变成恶性、生长迅速、甚至侵袭其他组织的关键。当肿瘤只有2-3mm大小时,它可依靠渗透作用自外界取得养分。但是一旦超过这个大小,就必须由新生血管来获取养分。血管新生也是肿瘤转移的关键。肿瘤细胞必须先新生血管,才能进入循环系统,转移至其他器官,而一旦肿瘤细胞到达其他器官后,也必须新生血管,才能种殖在该器官。在正常人体内,抑制血管新生的物质较多,反之,肿瘤病人体内,促进血管新生的物质增加,而抑制血管新生的物质减少。肿瘤血管新生的程度,与肿瘤的恶性度及转移有密切的关系。当肿瘤细胞增长分裂至0.2cm左右,会开始诱导癌细胞周围血管的新生,以提供其养分和氧气,甚至助其转移。在这个过程中,肿瘤细胞会先释放出生长因子到邻近组织,进而刺激健康的血管萌生出新的血管道癌细胞组织内。
肿瘤细胞诱发周围血管新生,必须藉由某些特异性蛋白作为媒介,目前被研究最多的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基本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B),这两种物质在许多癌症病人的血液及尿液中,都有增加的现象。
2. DR-70上皮层肿瘤标记
DR-70上皮层肿瘤标记检测法,是一种新发展的肿瘤指标。DR-70不同于一般肿瘤标记。其原理为检测人体细胞回应肿瘤存在时产生的物质。亦即,当肿瘤细胞由「原位癌」开始进入细胞间质时,人体结缔组织即产生「纤维蛋白原裂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此裂解产物即可影射体内已经存在由原位癌进入侵袭癌的事实,可经由DR-70来感测发现。因此理论上DR-70可以在癌细胞小于106大小时即感应出癌细胞的存在。临床上应用,主要是针对全身上皮层癌细胞做风险评估及癌症愈后追踪。
DR-70可早期检测上皮层癌细胞,涵盖:肺癌、胃癌、乳癌、直肠癌、结肠癌、肝癌、卵巢癌、食道癌、子宫颈癌、甲狀腺癌、胰脏癌、鼻咽癌、舌癌、恶性淋巴癌等,但包含脑瘤、血癌、骨癌。
一般传统检查法只能侦测出2-4期癌症,而DR-70可侦测早期(0-1期)癌细胞,具广泛性、早期侦测、及简便性特色。DR-70上升与癌症也与分期、扩散、恶化相关。
但身体有良性发炎状态时也会产生反应,譬如:荚膜组织浆菌感染、肺炎、一般急性感染、自体免疫疾患、外创伤(30天内)、抽血时溶血、化疗60天内、怀孕、女性生理期...等等。
3. procollagen III peptide (PIIIP)
(1) procollagen III peptide(PIIIP)标记即可为肝纤维化的诊断及监测。
Collagen typeIII是体内多数微密或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成份。Procollagen type III在纤维织母细胞(fibroblasts)内合成,它是III型胶原(collagen type III)生物合成的前质物(precursor)。此前胶原肽(propeptides)在转化成胶原肽的过程中会在细胞外(extracellular space)分解,而N基末端肽,N-terminal propeptidescol 1-3(PIIIP),在此过成中与collagen type III相等的分子比例(equimolarproportions)生成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因此,血液中N-terminal propeptides(PIIIP)浓度可被当成是collagen III合成(结缔组织形成)的直接指标。
(2)发炎与纤维化为检测阳性的主要关键
不论是肿瘤血管新生,或DR70检测,或PIIIP检测,都以发炎与纤维化为主要追究目标。在肿瘤血管新生方面,肿瘤病人体内,促进血管新生的物质增加,而抑制血管新生的物质减少,且肿瘤细胞诱发周围血管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基本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在癌症病人的血液及尿液中,都有增加。在DR70检测中,若有癌细胞活动,人体的结缔组织即产生纤维蛋白原裂解,而且若身上有发炎反应,DR70会呈现伪阳性,相反的,若病人有服用Asprin(>1000mg/日),DR70会呈现伪阴性。而PIIIP是目前核医用以判断肝硬化程度的指标,肝硬化的进展又与肝癌成正相关。
综合以上三种西医的癌症监测指标,肿瘤的形成与前述癌症的初中期,属瘀热证体质的主张不谋而合,发炎及纤维化是肿瘤细胞增生的证据及产物。
「风为百病之长」,另一深意为脑及干细胞为所有组织器官指挥及修复中枢。恶性肿瘤的瘀热状态与癌干细胞亦有密切关系,身体某处因某些原因,有发炎及郁血(即纤维化)状态,才会使脑细胞唤醒干细胞趋近修补,而干细胞亦因身体的抑癌调控机制受损,导致不受控管进而无限制的分化,而抑癌基因的调控机制受损,正是中医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十、癌干细胞研究的中西医结合思想
(一) 癌干细胞
一般认为癌细胞具有不停生长分裂的能力,传统的癌症治疗也以杀死所有癌组织细胞为目标。但许多证据显示,一个癌组织的构成细胞中,只有少数能不停地生长繁殖。而从癌的组织病理学观察中,也可以看到癌组织是由一群杂乱无序,但具有不同分化程度的癌细胞组成的。这群少数的癌细胞与干细胞的特性相当接近,能不断生长,具有永生不死、持续分裂与分化的能力,可以靠自我更新产生更多干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在功能,且经从癌组织分离培养后,可以连续数代成功的接种在动物身上并形成肿瘤,通常也只有这类细胞会发展成癌症,尤其是会随着癌正转移出去产生新型的癌症。某些干细胞也会因人体受伤组织的信号吸引,而移动到身体较远的部位进行细胞再生的工作,类似癌细胞具有转移的特性。因这些癌细胞有许多和干细胞一样的特性,故称为癌干细胞。干细胞的调控机制失灵,可能就是癌症发生、细胞获得不朽生命和扩散到其他部位的根本原因。
(二) 癌干细胞中西医结合思想
李政育教授对癌干细胞的研究从中医《伤寒杂病论》的思想出发。癌干细胞在血液中未分化之前,在中国医学科学哲学中属「太极」混沌,分化之始动,属「伤寒杂病论」之「太阳经表风热」,慢慢继续分化,就进入「少阳经」半表半里,才有肿瘤热的日晡发热、盗汗、干咳 ;再分化进入「三阳经并病」「表里三焦实热」,产生肿瘤实体,快速分化增生,其血管生成荷尔蒙属「血热」;肿瘤患部四周代谢废物累积属「湿热」或「痰热」或「寒湿」;肿瘤的自我防卫过紧密,抗药性的产生属「瘀阻」或「寒瘀」…,各有不同西医肿瘤病程的中医药科学的对应治法与方剂,在中医称为「辨证论治」。
在「伤寒杂病论」的观点,属可与外界接触的「表」,与间接可与外界接触的「半表半里」,及进入细胞繁殖的「里」的系统,此三个系统各有适用方剂与药物归经,用错了不止无效,且有反作用,或者转移更快,或与其他器官同时发病,这在中医称为「并病」,或「误治」的「传经」。而表在太阳经表风热的「中风」,无热象用「桂枝汤」,有热象用「阳旦汤」,这是针对各种疾病的第一道防线用药,在西医生理来说,病尚在上皮细胞的膜外时的阶段。当进入细胞膜的阶段,相当于中医的「半表半里」阶段,属「少阳经」,常用方剂为「小柴胡汤」。当癌干细胞进入细胞内进行繁殖与复制阶段,属中医的「里」。但因中医用药在并病、合病、传经的用药思考上,只须于方中加入一二味单味药,就可以将「邪」同时控制下来,例如于「阳旦汤」中加入青蒿、知母、丹皮、或地骨皮。如其繁殖太快来势汹汹,中医称之爲「表里三焦实热」或「热毒蕴积」,除了可将「阳旦汤」中的黄芩加重外,尚有加入黄连或黄柏的单味药的方法。研究发现,基于中医的「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论治」理论,对目前的「癌症」中的「肺癌」其反应最好。
依中医的病邪传变过程有「风为百病之长」的说法,邪之所趋,其气必虚。癌干细胞一直在体内循环,生生不息,为何会被活化,找到家住下来,发展成「癌症」,且快速成长与转移,在于脑细胞(中医称心主、髓海、脑)已经处于受「风」邪之干扰,错误的以为人体某些地方有大规模坏损之信号吸引,必须命令「干细胞」快速活化,进行细胞再生的工作。
在中国传统医哲学中恶性肿瘤干细胞在G0阶段,就是「太素」「混沌」未分阶段,当由G0受自体或外感的诱导,将进行分化之初时,即为「太初」,进入分化在G0←→G1之间为「太极」,阴阳负抱,不生不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生,阴消则阳长,阳消则阴生。当进入G1了,就分化为「两仪」--阴阳分开,阴者大寒,阳者大热,所以在动物实验做脑肿瘤的中传统处方实验时,发现大寒与大热的药方,最具有肿瘤抑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