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康立医师
一、恶性肿瘤之“毒邪”特性
(一) 癌细胞的生物特性
由体内的正常细胞在某些致癌因素的作用下,逐渐转变成为恶性细胞的过程称之为癌变。细胞癌变与正常细胞内癌基因的启动表达以及抑癌基因的丢失或功能丧失有密切关系。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
1.癌细胞的自主性:癌细胞在不同程度上脱离机体的控制,表现为不间断地生长繁殖和分化不良。癌细胞的自主性越大,则增殖速度越快,分化程度也就越低。
2.癌细胞的浸润性和转移癌细胞常易脱落、溶解和侵入周围组织,或侵入血管、淋巴管,随血流或淋巴液播散到远处,并在其他部位形成新的癌瘤。
3.癌细胞特性的遗传:癌细胞能把它的自主性、浸润性和转移的特征遗传给子细胞,故肿块可不断增长,甚至广泛播散,并仍保留其原有的恶性行为。
(二) 癌干细胞
干细胞的特性包括:1. 能自我更新;2. 能自我调节数量;3. 能分化成不同世系的细胞或形成特定的组织。
其中以取自于囊胚(blastocyst)之内层细胞团(inner cell mass)的胚胎干细胞具有最完全的分化能力;而在成人的骨髓、血液系统、神经系统、肠胃道、肝脏和间叶组织中被发现的干细胞,虽然它们的分化能力较为有限,但其对于组织的更新、替换及损伤时的修复至为重要。
一般认为癌细胞具有不停生长分裂的能力,传统的癌症治疗也以杀死所有癌组织细胞为目标。但许多证据显示,一个癌组织的构成细胞中,只有少数能不停地生长繁殖。而从癌的组织病理学观察中,也可以看到癌组织是由一群杂乱无序,但具有不同分化程度的癌细胞组成的。
这群少数的癌细胞与干细胞的特性相当接近,能不断生长,具有永生不死、持续分裂与分化的能力,可以靠自我更新产生更多干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在功能,且经从癌组织分离培养后,可以连续数代成功的接种在动物身上并形成肿瘤,通常也只有这类细胞会发展成癌症,尤其是会随着癌正转移出去产生新型的癌症。某些干细胞也会因人体受伤组织的信号吸引,而移动到身体较远的部位进行细胞再生的工作,类似癌细胞具有转移的特性。因这些癌细胞有许多和干细胞一样的特性,故称为癌干细胞。干细胞的调控机制失灵,可能就是癌症发生、细胞获得不朽生命和扩散到其他部位的根本原因。
(三) 血管新生
血管新生在于生长或发育或损伤的修复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在伤口愈合、女性经期、胎儿生长发育、断肢接合、脑中风等。
而肿瘤的血管新生,会是肿瘤从休眠期转变成恶性、生长迅速、甚至侵袭其他组织的关键。当肿瘤只有2-3mm大小时,它可依靠渗透作用自外界取得养分。但是一旦超过这个大小,就必须由新生血管来获取养分。血管新生也是肿瘤转移的关键。肿瘤细胞必须先新生血管,才能进入循环系统,转移至其他器官,而一旦肿瘤细胞到达其他器官后,也必须新生血管,才能种殖在该器官。在正常人体内,抑制血管新生的物质较多,反之,肿瘤病人体内,促进血管新生的物质增加,而抑制血管新生的物质减少。肿瘤血管新生的程度,与肿瘤的恶性度及转移有密切的关系。当肿瘤细胞增长分裂至0.2cm左右,会开始诱导癌细胞周围血管的新生,以提供其养分和氧气,甚至助其转移。在这个过程中,肿瘤细胞会先释放出生长因子到邻近组织,进而刺激健康的血管萌生出新的血管道癌细胞组织内。
肿瘤细胞诱发周围血管新生,必须藉由某些特异性蛋白作为媒介,目前被研究最多的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基本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B),这两种物质在许多癌症病人的血液及尿液中,都有增加的现象。
二、恶性肿瘤特殊体质证候及并发症
(一) 副癌综合征
肿瘤本身分泌的毒素所产生的作用,或肿瘤破坏正常组织产生的症状,致使癌症病人在临床上,有类似内分泌疾病、代谢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或神经肌肉疾病等表现,且普遍存在虚弱、厌食、体重减轻,称为副癌综合征。
(二)异位激素分泌综合征
肿瘤细胞可能产生多种激素分泌,致使病人产生激素过多的临床症状。如:高血压、高血糖、中心性肥胖、色素沉着、高血钙、低血钠、甲状腺亢进、红血球增多、男性女乳症…等。
(三)代谢紊乱
癌症病人,因肿瘤本身的产物、或释放激素作用,治疗过程常发肿瘤细胞破坏溶解,易发生代谢紊乱。临床最常发生的有:高血钙症、肿瘤溶解综合征、抗利尿激素分泌不适当症候群、高尿酸血症、及尿酸性肾病、低血糖症、乳酸中毒…等。
(四)肿瘤溶解综合征
产生原因:肿瘤细胞增值迅速,肿瘤过大,细胞毒性化疗药,放疗、类固醇、干扰素。
并发:高尿酸、高钾、高磷、低钙→急性肾衰竭。
化疗前:LDH、UA、BUN、Cr、Ca+ 偏高者易发生→化疗后易肾衰。
少尿者化疗后易肾衰。
(五)癌性疼痛
在各期癌症病人中,约有一半以上病人伴有不同程度之疼痛。癌性疼痛是生理性及心理性的交互影响,通过传入与传出神经,激活脑中的化学或机械接受器,并连结情绪和认知,形成复杂及顽固的疼痛。
在生理机制上,骨、软组织、淋巴管、血管、神经、内脏,通过机械性(肿瘤压迫)或化学性(骨转移)刺激。另外间接性原因,如病理性骨折…等,激活及致敏化学感受器和机械刺激感受器,导致间歇性或持续性疼痛。
晚期癌症病人中,影响疼痛程度的主要因素,是病人的心理因素。失望的感觉及对临终的恐惧,各种有害身体的刺激,包括如心理、精神、社会、经济因素等,增加神经对情绪及认知的敏感度,加深了病人的痛苦指数,同时使疼痛加剧。
(六)肿瘤性发热
肿瘤病人发热,可能是感染、肿瘤热、药物热、化放疗副作用、输血反应、急性肾上腺功能不全、急性痛风、癌症特性、嗜中性球低下。肿瘤细胞自发性的释放cytokine内源性致热原(特别是interleukin-1和6),病患除了发热外,亦有全身酸痛、倦怠、食欲不振等。肿瘤热的特性,1. 即使高热,无特别实验室证据。2. 肿瘤热不会觉得冷,会很烦热。体温在37.5-38摄氏度之间。3. 肿瘤热应用抗生素和抗过敏药物无效。
(七)恶性胸腔积液
所有癌症均可发生恶性胸腔积液,胸膜表面直接受到肿瘤细胞侵润所致。性质属渗出液,肺癌、乳腺癌最常见。癌症已届晚期,少有手术切除机会。胸腔积液小量没有症状,大量会有呼吸困难,干咳,胸痛,倚息不得。
(八)恶性腹水
肿瘤腹膜扩散,多见血性渗出液。常见卵巢癌,消化道肿瘤。分成:因静脉或淋巴管阻塞;
散布于腹膜表面的肿瘤分泌;血管活性刺激体液增生;引流通道或淋巴丛受肿瘤浸润。症状:腹胀、腹痛,呼吸困难(大量积液致膈肌抬高),消化道症状(腹水压迫胃肠道),腹部压痛。
(九)淋巴结肿大
癌症淋巴感染及转移。超过2cm,初起如荚膜包覆,有弹力如橡筋,之后坚硬如石,稜角分明,可数个融合,最后可形成巨大硬瘤。
(十)高尿酸血症
常见于:血液肿瘤,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过程;各种癌症化疗过程中的细胞破坏和释放核酸;或肿瘤细胞生长迅速和核酸代谢亢进。肿瘤性高尿酸血症通常不引起痛风性关节炎,但可能引起急性尿酸性肾病。
(十一)高钙血症
1/3的病人在原发病确诊之前即已存在高血钙性体质,另1/3发生在疾病的过程中。
癌症的高血钙性体质在肺癌、乳癌、骨髓瘤、淋巴瘤发生率较高;而肺癌中以鳞状上皮细胞癌最多见。临床表现主要是神经、肾脏、胃肠功能失调。如:嗜睡、肌无力、震颤、焦虑不安、烦渴、多尿、厌食、呕吐、复痛、便祕等。
(十二)高血凝
恶性肿瘤易形成高血凝体质,为癌症发病前的早期表现。须预防出血及栓塞。临床表现:红血球增多、血小板增多、血栓性静脉炎。红血球增多常见于肾上腺癌,肾胚胎瘤,嗜铬细胞瘤、肝癌、卵巢癌。
(十三)高颅内压
约1/4癌症病人会死于颅内转移。脑转移以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多见。颅内肿瘤易发生高颅内压症。临床症状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视乳突水肿、神经缺损、行为改变、视力障碍、颈项僵直。
(十四)淋巴阻塞
肿瘤感染淋巴结、放疗后遗、手术后遗。或淋巴管的阻塞、粘连、狭窄、压迫,引起淋巴回流不良之相应肢体肿大。乳癌、肺癌、子宫颈癌、卵巢癌常见的并发症。
(十五)虚弱体质
来自于以下因素
1. 贫血:相关因素有出血、感染、骨髓内转移、营养障碍、肾功能减退、溶血、化疗等。
2. 营养不良:饮食障碍、吸收障碍、脏器功能不全、肿瘤致消耗增加、出血…等因素。
3. 治疗的副作用:手术、化疗、放疗的营养并发症。
(十六)癌症恶液质
主要表现为厌食,代谢和消耗升高,蛋白质、脂肪及其他重要成分的耗竭,体重、体力、活动能力进行性丧失以及精神的改变,味觉异常,致对热量摄取减少,病人日益衰竭,表现淡漠甚至轻生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