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康立医师
摘要
精神药物主要作用为阻断多巴胺接受器,以治疗思觉失调症、躁症、妄想症等精神科疾病,但可能造成功能上多巴胺的缺失,而产生药源性巴金森氏症。
药源性巴金森氏症,易发生在服精神药物一周至三个月间,临床上以抗巴金森药物治疗,有部分病人可能发生原发性巴金森氏症。
依临床观察,药源性巴金森氏症病人以胆郁痰扰为主证者居多,且以温胆汤加方依不同兼证施治效果较佳;待诸症状改善后,视体质续调肝、脾、肾、气血、脑髓等,以期阴平阳秘,精气神充足,可预防原发性巴金森氏症。
中医的清热化痰,疏肝解郁,重镇安神诸法,除了可解除因精神药物对神经传导的抑制,而产生医源性巴金森氏症外,亦能改善神经传导的代谢过亢,且治疗精神药物可能产生的各种副作用。
关键字:精神药物、多巴胺接受器、药源性巴金森氏症、胆郁痰扰、温胆汤加方
前言
精神药物是指可阻断多巴胺接受器 (dopamine receptor)的药物,如:抗精神病药 (antipsychotcs)、止吐剂 (antiemetics)、抗组织胺 (antihistamine)、钙离子阻断剂 (calcium channel blocker)、抗忧郁剂 (antidepressant)、左旋多巴 (L-dopa)、抗胆碱 (anticholinergics)、抗癫痫药物 (anticonvulsants)…等。精神药物可能引起各种运动障碍,如:急性肌张力异常 ( acute dystonia)、巴金森氏症 (parkinsonism)、静止不能 (akathisia)、持续性不自主运动(tardive dyskinesia),及精神药物引起的恶性症候群(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本文仅就抗精神病剂引起之巴金森氏症的中医药补救治疗作初步探讨。
一、抗精神病剂引起之巴金森氏症(Drug-induced Parkinsonism, DIP)
因抗精神病剂主要作用为阻断接受器,造成功能上多巴胺的缺失,而产生药源性巴金森氏症的表症,呈现肌肉僵硬、齿轮样僵硬动作、口腔及舌头动作不灵活、脸部肌肉僵硬、静止性颤抖、缓慢笨怯步伐、屈身弯腰的姿势、小碎步、往前俯冲等症状。这些药源性副作用常被误认为是思觉失调症的一部分病情而忽略治疗。(1)
二、抗精神病剂的药理作用
抗精神病剂属于神经阻断剂,又称为「多巴胺受体对抗剂」(dopamine receptor antagonists),主要治疗思觉失调症、躁症、妄想病等,以减除病人的激动、狂躁、幻觉、错乱、妄想等症状。专家认为此类病患脑部有过多的神经传导介质多巴胺(dopamine),其药理作用在于神经间隙里阻碍从「传导神经末稍」释放之dopamine,不被「感觉神经末稍」的接受体所接受,或增加dopamine的代谢转换率,以便减少并调节过多的神经传递。
抗精神病药除了会阻断dopamine接受体外,亦对正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血清素(serotonin)、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等接受体有强力的阻断作用。(2)
三、疾病发生及愈后
药源性巴金森氏症,通常发生在开始服药一周至三个月出现,女性多于男性,四十岁以上较易发生。临床上以抗巴金森药物治疗,有1/2病人不会复发,但另1/2却可能复发,复发的病人易发生原发性巴金森氏症。(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