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康立医师
摘要
脑水肿是中枢神经损伤的综合病症,广泛出现在各种脑部的直接损伤及继发于内藏或整体损伤之后,例如脑感染、中毒、脑挫伤、脑血管栓塞、出血、血管瘤破裂,血液疾病、败血病、中暑,肝性、肺性、肾性、高血压性、糖尿病性等脑病等......。
临床上若见病患头痛、眩晕、呕吐、视神经水肿、烦躁、意识混乱、癫痫发作、甚至昏迷......等,就应考虑病情已进入脑水肿甚至高颅内压的阶段。
若脑水肿的病情恶化,随即并发高颅内压及脑疝脱,甚至造成脑细胞不可逆的损伤及液化,若病情属局部,则见失语、偏瘫、偏盲......等症状;若属全面性,则形成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呼吸中枢,终将危及生命(3)(8)(9)。
中医将脑水肿依临床表现,区分为表里三焦实热、膀胱水蓄、痰饮为病、热毒炽盛、肝阳上亢、气虚血瘀、血蓄等证型,分别处以不同的方法治疗,有良好的效果及理论依据(1)(2)。
前言
脑水肿(Brain edema)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脑部以外之内藏器官、内分泌、及代谢障碍时,广泛出现的一综合病症。
因颅腔之特殊生理环境,脑水肿的病程进退,可指示病情的改善或危重程度。若脑水肿病情恶化,随即进入高颅内压(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甚至形成脑疝(Brain herniation),终将危急生命。故熟悉脑水肿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治疗,有助于抢救病患。
西方医学在治疗脑水肿已有相当的经验与疗效,但由于脑水肿的起病屡屡急骤,病因广泛,抢救时机往往影响病后之神经功能损害程度,临床上确有许多困难及病情凝滞之处。
自古中医对脑水肿病症之临床观察细微,长久之丰富人体实验过程。历代医家累积许多宝贵治疗方法,依不同病因产生的不同证型,分别施治,常在临危参与治疗时,加速病人清醒及稳定病情,并可补救各种治疗之后遗。
一、脑水肿(Brain edema)的定义
脑部内的水分异常增多,即称为脑水肿。
脑组织的细胞内或细胞外的水分增多,而使脑的体积和重量增加。过去将脑细胞外的液体增多称为脑水肿;将细胞内液体增多称为脑肿胀(Brain swelling),在病理过程及临床表现,二者不易区分且常同时存在,所以现统称为脑水肿(3)(5)。
二、脑水肿发生的病理机转
脑需要大量葡萄糖和氧不断的供应,这二者由循环送达,占静息心排出量的15%和全身氧气消耗量的20%。
脑水肿发生的机转即是脑部的发炎、缺氧、缺血。任何急性或慢性脑中枢损伤而致直接或间接脑部发炎、缺氧、缺血:如各种脑部的感染、炎症、中毒、头部创伤、头部或身体急性大出血、脑动脉瘤破裂、低血压、低血糖、脑血管栓塞、出血、梗塞、脑瘤、脑脓疡、脑寄生虫、肝性脑病、肺性脑病、肾性脑病、妊娠中毒、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败血性脑病、脑肿瘤栓塞或辐射后遗、血液疾病、高血压性脑病、高血糖性脑病、肾性脑病…等,都会发生脑水肿(2)(3)。
脑水肿发生的病理机转主要有四点:
(一)脑细胞代谢障碍及电解质失衡
脑细胞一旦发炎、缺氧、缺血,即产生代谢障碍及电解质紊乱,细胞内外的能量、酶、废物无法交换;钾离子游离出细胞外,大量的钠离子、氯离子进入细胞内,形成氯化钠,造成细胞内水分子增加而肿胀;大量的钙离子进入细胞内,破坏蛋白质与脂质,引起小动脉痉挛,更恶化脑细胞水肿。
(二)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
大脑组织发炎、缺氧、缺血,或动脉压过高,都会使脑内微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损害血脑屏障,使脑组织液体明显增多。
(三)微血管自动调节机制损害
脑内微细动脉与微细静脉,受神经及血管活性物质的自动调节,维持一定的压力平衡,若脑血流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下降到60mmHg或升高至160mmHg时;或脑部受到伤害,都会使自动调节机制受损,发生脑水肿。
(四)颅内静脉压增高
若颅内静脉压增高,会使脑组织的静脉回流吸收障碍,液体潴流在脑内,脑脊髓液又不断制造,即引发脑水肿(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