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康立医师
伍、中医治疗思路的探讨
一、加强组织灌流
二、减低氧的耗损
三、清除代谢废物
四、降低并预防西药副作用
五、治疗或控制既有疾病
六、预防感染
七、预防交感神经活化后遗及续发性伤害
八、手术前后的主动预防与治疗
陆、中医补气血、补肾阳、活血、通腑、清热、利湿诸药的应用探讨
一、补气血、补肾阳
补气血、补肾阳药物:
․可改善组织器官的低灌流,启动全身细胞产生能量。
․可增强骨髓干细胞造血,增强心肺带氧的能力,增加肾血流及EPO的制造,对脑、肝、胃肠等器官的功能的改善。
․可修复脑和组织器官的细胞及阻止细胞凋亡,并增强免疫。
․可解除麻醉、止痛剂对中枢神经及心肺功能的抑制。
․补气血、补肾阳药物的提早使用,可预防交感神经活化后衰竭,及既有肾上腺、甲状腺功能低下病人术后产生急速功能不全。
․当西药有使用类固醇、升压剂、止痛剂,须考虑提早使用补气血、补肾阳药物,预防体内因人工药剂的反馈作用,导致急速溃乏或衰竭。
二、活血化瘀
组织细胞缺氧、缺血,谷氨酸、凝血酶、血浆蛋白、血小板、白血球、神经节糖苷、介白质、干扰素、前列腺素等过度释放,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的过度兴奋,致体温、血糖、乳酸、血脂、类固醇等异常增高,血液流变学、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功能异常,纤维蛋白沉积和纤维蛋白溶解造成高凝及易出血倾向,是血瘀血热的表现。
临床上术后低血压低血氧并发症,亦多见血瘀症象,术后应激性血糖升高、胃溃疡或出血、腹满便秘,是血热的表现。纵使一派虚寒,治疗上亦须考虑可能化燥化热。
活血化瘀可清除代谢废物、改善血液黏稠度、降低续发性伤害、改善萎缩及纤维化、增加细胞供氧供血机会。
应用活血化瘀药治疗,最好选用活血化瘀,兼凉血止血药物,因为此类病人虽属血瘀证,但多血小板耗损,凝血功能不佳。
三、通腑
术后低血压低血氧并发症,多有腹部的膨满或便秘状态,乃神经传导阻滞,或肠道蠕动麻痺,或平滑肌、幽门、横隔膜、肝浆膜痉挛紧张。
使用通腑药可通便,排除代谢废物,降低脑压、血压,降低Ammonia对脑的伤害,解除幽门、横隔膜、肝浆膜痉挛,降低内毒素的自发性感染。
故治疗术后低血压低血氧并发症,皆须注意腹征及排便状况,纵然西医已使用软便剂,仍须考虑给与轻剂量之通腑泻热药。
四、清热解毒
清热解毒药可减少耗氧,平息续发性的伤害,降低应激性血糖升高,预防内因或外源性感染。
临症上,低血压低血氧并发症,虽然多见气虚、血虚、阳虚诸证,但在大队补气血补阳药中,仍须考虑使用抗生素、利尿剂的伤阴体征,或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应激性高血糖、胃溃疡出血等真寒假热,或预防补气补阳药之化燥,或预防感染等诸多因素,而酌参清热解毒药以制衡。
五、淡渗利湿
脑部、心脏、肺部、肝脏、肾脏等脏器的低灌流,必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体液滞流。故淡渗利湿药是术后低血压低血氧并发症必用的药物。
及时清除体液废物,可加速细胞获得补气补阳药的供血供氧,减少细胞凋亡,对减轻后遗症有极大助益。
柒、中医药对手术前后主动预防性治疗的价值
中医药在手术前对既有疾病的及早治疗,或增强脑血流及心肺功能;手术后当麻醉清醒,可以饮水时,随即投以大补气血,酌加利湿、理气、清热解毒药,可有效预防并改善低血压低血氧并发症,减少后遗。
中医药对手术前后主动预防性治疗的价值极高,在个人的临床治疗经验,认为有必要倡导病人对可预知性手术提早预防准备。若身体情况良好,可迳赴手术,但先备好中药,待术后病人可灌食液体时即马上灌服,则恢复速度极快,几乎没有低血压低血氧之不舒服或后遗。若身体虚弱及原有术前危险因子,须视疾病轻重提早服用中药,且术后持续依病情加入中医治疗,如此可积极降低并发症且及时挽救生命。
捌、病案举例
【高龄、术前肺气肿、郁血性心脏病,术后并发休克、痴呆】
男性,89岁,肺气肿,平日起身稍走动即面红喘急。因跌倒致右髋关节粉碎性骨折,医院评估其心肺功能不能承受手术,遂转求本诊所治疗。跌倒四日后往视,病人体瘦高,神清,痛苦病容,面晦浮肿,下肢水肿,喘悸,尿少,舌红紫瘀,脉弦数,是既有肺心病及骨折后肌红蛋白释出之肾炎征兆,告知先服中药改善心肺肾功能,再思手术之可能。
《处方一》:补阳还五汤加减,七帖
服后水肿、喘逆及精神改善,经西医评估可以手术,遂开立处方(二),嘱其家属先将药煎嘱好,于病人手术麻醉清醒后,医师交待可以饮水,随即将药汤灌下。
《处方二》:补中益气汤加减,三帖
手术清醒后半日,其女儿紧急来电,述病人突然意识丧失、眼白上翻、大汗喘急、血压70/45mmHg,血氧90%,似将发休克,问何时灌服中药,女儿适才惊觉父亲清醒后,因忙于照护忘记给药,遂马上灌服1/2帖,约半日后女儿再来电说已渐无大碍。
手术后三日往视,神清,气色佳,头晕,仍无法自行排尿,再开立以下处方:
《处方三》:补阳还五汤合右归饮加减,七帖
之后依上方加减续服数周,约二个月后,病人个性变的多疑、暴躁,常向别人告状其子女不孝,不给用餐,表情呆滞,手足舌震颤且头晃动,记忆力骤降,是长期低灌流,且术后肾上腺、交感神经兴奋后衰减,致中枢神经病变。再持续调养,半年后恢复极佳,可自行来诊所就医。据其子女描述,其父亲是某宗教传教师,跌倒前因年纪大已很久不敢出门了,现在可再执行且背完整套传教仪式,记忆力与反应较骨折前更佳。
【脑肿瘤术后偏瘫】
男性,32岁,是知名饭店厨师,长期头痛,但因忙碌皆服止痛药,并无就医治疗或检查。某日上午服止痛药仍头痛,无法工作,其母交待必来本诊所就诊,初诊时见其虽全头胀痛,但隐约痛有定处,眩晕,欲吐,面赤,且头痛部位头发偏少,脉大且沉迟,似颅内压升高之势,遂嘱其须马上赴急诊,经医院检查发现左大脑有7公分大之良性肿瘤,立即进行开颅手术,由神经外科医师主刀,因肿瘤有部分溃破,故手术历经15小时。术后左半侧瘫痪,运动性失语,麻醉清醒后即加入中医治疗,经一年调治,可行动自如,因左脑broca语言区已被切除,故有残留运动性失语言及右手腕以下功能障碍。
此病人因手术麻醉时间较长、脑肿瘤手术后遗、及肿瘤占位性脑水肿,导致左大脑缺氧缺血之偏瘫,原医院评估术后可能是植物人或半身瘫痪,但经中医药及时在术后参与治疗,最后可行动自如,仅脑细胞切除部分功能障碍,是不幸中大幸。
手术后处方原则以补气、活血、利湿、预防肿瘤再生为主,处方以乳没四物汤加减。
【幼童术后躁扰过动】
六岁幼童,因反覆中耳炎致耳膜缺损,进行全身麻醉修补手术。其母主诉术后即躁扰过动,听力减弱,脾气暴怒,不能专注,见其面黄无华,奔跑喊叫,不能稍缓,唇红舌红,脉弦细数,是体虚麻醉后低灌流之脑神经损伤,合并常服抗生素之伤阴症候,治疗处方以小柴胡汤加养阴益气之品。
服二个月后,诸症悉除,反应稳重灵敏,白胖,体力佳,日后仅小感冒回诊,中耳炎及脑神经病变终不复见。
【高龄,腹膜炎术后并发低血钠、肺水肿、心包积液】
男性,91岁,原有被害妄想症合并药物性巴金森症,因急性腹膜炎手术方知是因肠结核溃破,手术后二日躁扰、亢奋、不眠,拒食,三日后强迫置入鼻胃管,灌食仍少,续发面浮,昏睡,全身水肿,低热,软便剂排便,尿液减少,Hb=8.5g/dL,WBC=2600/mm3,血小板=12万mm3,ALB=2.1g/dL, GLU(AC)=140mg/dL,其余尚正常,是术后低蛋白血症,且可能将并发败血症,处方以小柴胡汤加减。
以上列处方加减治疗,神智渐清醒。术后二周,突复狂扰,自拔鼻胃管,腹痛腹泻日十余行,心搏急速,之后陷入昏睡状态,血检钠离子121mEq/L,是手术后并发急性低血钠症,
医院进行补钠,因思低血钠症必诱发脑水肿及心肺功能衰减,遂改以五苓散加减。
之后三日~二个月,渐渐并发脑水肿,肺水肿,肋膜积水,心包积液,以上列处方加入利湿补阳。
待脑水肿及胸腔积液消退后,回归治疗术后脑神经、心、肺并发症后遗,以补阳还五汤及右归饮为主,历时二年,渐渐康复。
【肝炎,乳癌手术暨淋巴结摘除配服中药,术后皆无不适】
女性,45岁,左乳癌二期,手术前例行性血检AST=580U/L,ALT=460U/L,无B、C型肝炎,医院暂停手术计划,先行治疗肝炎,病人服用二个月的西药,但指数仍不降,遂转求中医治疗。初诊时,见病人体能良好,尚可攻之,遂开立处方处方以小柴胡汤加减。
七帖,嘱服完即血检
七日后血检,AST=151 U/L,ALT=123 U/L,依原方加当归三钱,再开七帖,共服十四帖中药,指数降至正常,顺利进行手术。并开立以下处方三帖,嘱其术后麻醉清醒即灌服:补中益气汤加减。 三帖
本方考虑预防术后低灌流、伤口感染、左臂淋巴结摘除回流不良、肝功能受损等,结果病人恢复迅速,肝功能血检正常,之后亦完全无乳癌腋下淋巴结摘除后遗。
后记:此病人在作第二次化疗时,即诱发急性药物性听神经损伤、及猛暴性肝炎,病人暴聋且AST=1850 U/L,AST=1569 U/L,医院全停化疗,病人转回本诊所就诊,依前法加减先调治肝炎,后转以续服中药预防乳癌复发,至今已届五年皆善,唯可惜左耳听力受损仅恢复一二。
【术后并发急性肾上腺功能不全、败血症、急性肾衰竭】
老妇,75岁,因皮肤病长期服用抗组织胺及类固醇(日2粒)近三年,来院求治皮肤病时,全身多处瘀红紫斑,微血管红丝清楚可见,面浮胖,肤肿水肿,中心性肥胖,动即喘急,是类固醇性库辛氏症候群。开立处方时,千般交代并嘱附其家属,不可擅自停掉类固醇药。
病人服用水煎剂一月后,皮肤及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欣喜之余,方自行透露服中药二周后皮肤改善就停服所有西药,并为自己可以停掉类固醇而自豪。续服二周后就无再回诊。
一个半月后,其女儿来电,告知其母因骨折手术后,即入加护病房已十日,病情相当严重,往视之,见病人全身严重胀肿,昏迷,三管,乏尿,灌食不入,发烧,BUN、Cr皆已极高,医师使用高剂量之升压剂仍无法提升血压,是术后并发急性肾上腺功能不全、败血症、急性肾衰竭,病人在隔日上午即死亡。
参考文献
1. 许淑霞等编:手术期照护、麻醉、疼痛控制及重症照护,合记出版社,2004,8-77。
2. 林世崇主编:基础重症医学,艺轩图书公司,台北,2000,99-145。
3. 廖广义:谈重大创伤之诊治,橘井出版社,2004,30-70。
4. 杨雪松等译:实用急症处理手册,合记出版社,台北,115-278。
5. 郑淑镁:大柴胡汤证与急性高颅内压之症象比较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07。
6. 陈长安编著:常用药物治疗手测,2008,5-798,1220-1380。
7. 黄嘉文编译:各科门诊医学-评估、诊断、检查与治疗,合记出版社,台北,200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