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康立医师
参、中医学低血钠症的治疗
一、诊断
临床表现:
轻度低血钠:表现为恶心、呕吐、厌食。血钠常落在<135〜125mmol/L之间。
中度低血钠:表现为嗜睡、意识不清、躁动、抽筋、头痛、易受刺激、坐立不安、全身无力。血钠常落在<125〜120mmol/L之间。
严重低血钠:表现为癫痫、木僵、昏迷、呼吸停止、急性脑水肿。血钠常<120mmol/L。
实验室检查
生命征象:血压、体温、脉博、呼吸频率。
血检:Hb、Albumin、Na、K、Cl、Calcium、Ammonia、ac glucose、
尿检:尿液常规、Na。
确立病因:病史 (药物、体液流失、补充水分、脏器衰竭、SIADH)。
理学检查:是否有水肿?(表示水分摄入过多或SIADH)
是否有颈静脉鼓胀?(表示心肺血流异常)
皮肤及唇舌黏膜?(皮肤干燥泛红无弹性,唇舌黏膜干红,皆表示体液耗竭)
区分:体液过多、正常体液、体液耗竭。
二、治疗
西医治疗:
一、急性低血钠症 (<120mEq/L),停诱发药物。
低血容性:0.9%NaCl,补充液体、电解质,口服3%-5%食盐水,须控制在>125mEq/L。
高血容积性、正常血容积:液体限制、3%NaCl,furosemide。
二、慢性低血钠症:去除病因为主,停诱发药物,治疗SIADH的潜在病因。
中医治疗
属“神昏”、“痉病”、“痫狂”、“昏蒙”、“暴不知人”、“头痛”、“眩晕”、“抽搐”、“癃闭”、“关格”、“惊厥”等范畴。
甲、以临床表现论治
(一)低血容性低钠血症(失钠多于失水,钠离子总量过低):
中医治疗原则:以补气养阴法或滋阴气血双补法,并补充钠离子。
1. 体液流失:须补气养阴,如黄芪、人参、知母、天冬、黄芩;或大补阴阳气血,如黄芪、人参、何首乌、当归、黄芩、知母、天麦 冬,加少量干姜、附子、玉桂子。
2. Addison病:肾上腺衰竭,须大补肾阳。右归饮加黄芪、人参、干姜、黄芩。
3. 肾小管功能失全:须补气、补肾、养阴。如右归饮加黄芪、人参、银花、黄柏。
4. 酮尿症:须养阴清热、补气补血。白虎人参汤,或圣愈汤加石膏、知母。
5. 呕吐、腹泻:如外感引起,用葛根汤加黄芩、黄连、陈皮、砂仁;如甲状腺亢进引起,可用建瓴汤加苍朮治疗。
6. 烧烫伤:须大补气血合并清热养阴利湿,如圣愈汤加黄芩、石膏、天冬、茯苓、泽泻。
7. 老年人低血钠:宜大补气血,或脾肾双补,并加盐及加强营养。
(二) 正常血容性、或高血容性低血钠(总水量增加,总钠量正常甚或升高):
若无慢性内脏病:以补气利湿为主。若有慢性内脏疾病:须补气养血,温阳化瘀。
1. 水中毒:心因性水中毒,须疏肝理气合并重镇安神利湿治疗;大量流汗后补充过量水分,以五苓散加黄芪或人参;肾衰竭患者饮用大量水分,以五苓散加黄芪、人参、银花、蒲公英治疗.。
2. 肝硬化:在辨证的处方上,酌加补气、补阳、活血及利湿药。
3. 郁血性心衰竭:补阳还五汤合五苓散,加干姜、附子、黄芩。
4. 肾病症候群:辨证+补气、补阳、清热毒。
5.抗利尿激素分泌不适当症候群, SIADH:病因可能是恶性肿瘤、脑炎、肺炎、肺结核、肾上腺机能低下症、甲状腺低下、颅内手术、头部创伤、疼痛、手术…等。SIADH多有慢性发炎、体液分泌异常、淋巴液增生、或回流阻塞;严重者多合并脑水肿、肋膜积水、心包积液、腹水、全身性水肿等症。处方须以治疗原疾病为主,区分是瘀热痰浊、或湿热水蓄、或气虚阳虚水湿停滞。
乙、以药物诱发、个别特性论治
1. 利尿剂
易导致:血容积不足、脱水、低血钠、低或高血钾。
临床表现:疲倦、嗜睡、口干、皮肤弹性差、血压低、腹痛、心律不整、恶心、腹泻。
中医归属于气阴两虚,津液耗竭。
治疗:以补气养阴法治疗。
选方:知柏地黄汤,合并补阳还五汤。
2. 非类固醇消炎药 (NSAIDS)
易导致:急性肾衰竭、电解质异常、体液滞留、水肿。
临床表现:湿热水蓄。
治疗:宜补气通阳、利湿清热。
选方:五苓散加黄芪、当归、蒲公英、麻黄。
3. 抗利尿激素药物
常发生在婴幼儿、心血管病人,或因剂量过多。
临床表现:气虚、阳虚,合并水湿停滞。
治疗:宜补气、通阳、利湿。
选方:春泽汤。
效果不佳:阳虚证候,大补阳加利湿药。
4. 三环抗忧郁剂(SSRI)
因含抗胆碱、抗利尿激素…..。
临床表现:气虚、湿热与肝阳上亢证并存。
治疗:初期宁心养阴、补气利湿,如温胆汤加黄耆、龙骨、牡蛎、黄柏、黄连、茯苓、车前子;后期补气补血,改善脑细胞损伤,如圣愈汤加方。
5. 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SSRI)
易诱发SIADH,尤其是老年人、月经期间、妊娠期、肝硬化病患、肾衰病患。
临床表现:气虚、阳虚,合并水湿停滞。
治疗:宜补气、通阳、利湿。
选方:春泽汤。
6. 抗焦虑药物
易导致:水肿,尿液滞留,中枢神经及血压受抑制。
治疗:宜补气利湿、疏肝解郁。
选方:加味逍遥散加黄芪、龙眼干、车前子。
7. 抗精神病剂
易导致水肿、尿液滞留,并损害内脏、神经,产生椎体外束症。
临床表现:湿热夹杂肝阳上亢,或胆郁痰扰证。
治疗:宜清热利湿、平肝潜阳。
选方:黄连温胆汤加龙骨、牡蛎、代赭石、龙眼干。
8. 抗癫痫药物
易导致:水肿,呼吸抑制,全身神经受抑制。
临床表现:水蓄合并气虚、阳虚。
治疗:宜利湿,加补气、补阳。
选方:五苓散加补阳还五汤。
9. 麻醉剂
易导致:心脏、脑部、肾脏的缺血缺氧,尿滞留,肾损伤,颅内压上升。
治疗:宜补气、补阳、利湿、通利二便。
选方:补阳还五汤加干姜、附子、黄芩、茯苓、泽泻。
10. 胆碱酯酶抑制剂
易导致:副交感神经兴奋、脑神经病变、肾血流不足、水与钠流失。
治疗:宜补气养阴、平肝降逆。
选方:生脉散加龙骨、牡蛎、柏子仁、龙眼干。
11. 抗生素类药物
易导致:小便困难、蛋白尿、急慢性肾衰竭、低血钠。
治疗:宜补气养阴,清热利湿。
选方:补中益气汤加麦冬、银花、茯苓。
12. 抗肿瘤药物
易导致:呕吐、溏泻、营养不良、水肿、电解质混乱、肾衰竭。
临床表现:脾肾阳虚合并湿热水蓄。
治疗:宜温补脾肾,合并清热利湿化瘀。
选方:五苓散加黄芪、人参、银花、丁竖朽、丹参。
13.强心配糖体
易导致:慢性肾损伤、电解质异常,呕吐、泻痢、心悸、利尿。
治疗:须预防脑及器官灌流不足。宜补气、补阳、健脾、养阴。
选方:生脉散加黄芪、干姜、附子、肉桂、黄芩。
14.抗心律不整剂
易导致:抑制心搏,具肝、肾毒性,神经肌肉受抑制。
治疗:宜补气、温阳、利湿、清热。
选方:补阳还五汤合五苓散,加干姜、附子、银花。
15.抗高血压的药物
易导致:利尿或少尿,吐泻,心衰,氮质血症。
治疗需区分:
水分耗竭:宜补气、活血、养阴。处方可选用补阳还五汤加麦冬、银花。
水分滞留:宜补气、活血、利湿。处方可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四苓。
16.冠状血管扩张剂
易导致:血管扩张、低血压、高颅内压,心衰,肾衰。
治疗:宜补阳利湿,活血化瘀。
选方:圣愈汤加茯苓、泽泻、干姜、附子、肉桂、黄柏。
17.止血剂
易导致:发烧、嗜睡、呕吐、腹泻、低血压、肾衰竭。
治疗:宜健脾补气、利湿清热。
选方:补中益气汤加茯苓、泽泻、银花、黄芩。
18.血液透析液
临床表现:眩晕、呕吐、呼吸困难、躁动、脑水肿。
治疗:气脱、阳脱、阴脱。
选方:人参四逆汤加味;或圣愈汤加人参、干姜、附子、黄芩。
19.糖尿病药物
易导致:药物性低血钠症,低血糖症,呕吐、腹泻、肾损伤。
治疗:
肾损伤:宜气血双补、清热利湿。选方如圣愈汤加茯苓、泽泻、蒲公英、桑白皮、附子、肉桂;
低血糖:以甘麦大枣汤加龙眼干、人参、黄芪、银花治疗;
呕吐、腹泻:宜补气、健脾、养阴。方如香砂六君子汤加麦门冬。
20. 管灌饮食及全静脉喂食
易导致:营养不良性低血钠症。
治疗:宜补气健脾。
选方:香砂六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
21. 抗组织胺药物
易导致:脑神经病变、水钠流失,肾血流不足。
治疗:须观察水分、神经及心脏等功能。
临床表现:可能有阴虚阳亢、阳虚水蓄、湿热型、气阴两虚等不同证型。
治疗:依不同证型分别予以补肾养阴、或补阳利湿、或清利湿热、或气阴两补等法。
22. 抗甲状腺素及放射碘(131)
投予过量,致脑水肿及低血钠症。
治疗:宜补气养血化瘀、清热利湿,同时抑制甲状腺肿瘤。
选方:乳没四物汤加黄芪、川七、茯苓、泽泻、黄芩、黄连。
肆、病情进展
若低血钠症无及时纠正,病情恶化,会进展至以下不可逆的危症,甚至死亡。
一. 中央性桥脑髓鞘溶解症(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
二. 急性脑水肿 (Acute Brain edema)
三. 高颅内压(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四. 脑疝(Brain herniation)
五. 脑死 (Brain Death)
结论
一、中西医皆须以治疗原发疾病,及SIADH的潜在病因为主,并停用诱发药物。
二、慢性低血钠症,可单独中医或西医治疗。
三、急性或严重低血钠症,宜中西结合治疗。
四、中医药以辨证论治、辨病,及辨别药物诱发机转等诸法,可提供经西医治疗反应仍不佳者之低血钠症。